close

  美國衛生官員和專家10日宣佈,曾被認為“治愈”的一名美國艾滋病女童在停藥兩年多後體內再次檢測出艾滋病病毒。這是醫學界“抗艾”又一重大挫折,說明攻剋艾滋病的任務遠比想象的複雜、艱難。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發表聲明說,這是“一個令人失望的轉折”,提醒人們還需要進一步瞭解“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複雜性及病毒在人體內的藏身之處”。
  這名女童2010年出生在美國,通過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醫生在她出生30個小時後使用3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使其血液中病毒數量明顯減少,併在一個月後降到常規檢測無法發現的程度。當這名女童快兩歲時,艾滋病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2013年3月,醫生宣佈她被“功能性治愈”,即體內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機體免疫功能正常。去年10月,醫生進一步宣佈她“也許被治愈”。醫學界當時認為,這一病例說明,對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兒在出生後及早治療,或許能達到“功能性治愈”的效果。
  但是,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10日說,本月早些時候,這名女童例行檢查時在體內再次檢測出艾滋病病毒,複查證實這一結果。檢測還表明,她體內的T細胞水平下降,而艾滋病病毒抗體數量增加,說明艾滋病病毒在她體內積極複製。這名女童因此重新開始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
  專家們也表示,及早干預治療艾滋病患兒可能還是一種有效方案,因為它會限制病毒複製,在相當長時間內避免用藥。但這種治療仍然難以徹底清除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藏身之地。
  這是過去半年內醫學界第二次宣佈“抗艾”努力遭遇挫折。去年,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宣佈,兩名在接受骨髓移植後疑似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病情複發,說明骨髓移植治療艾滋病並不一定可行。
  聚焦
  女童“治愈”失敗背後
  1. 不清楚究竟如何被“治愈”
  正如不清楚這名女童為何病情複發,醫生們也不知道此前她為何被“功能性治愈”。主治醫生之一、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的兒科醫生漢娜·蓋伊曾對媒體表示,他們做了很多檢測,以研究這名女童的免疫系統或病毒自身是否有獨特之處,但她體內的病毒看上去並非毒性更弱,也沒有發現這名女童或傳給她病毒的母親有任何特別之處。
  2. 出生30小時後即接受治療
  女童在出生後迅速接受了藥效較強的組合藥物治療。一般來說,艾滋病孕婦要在妊娠期進行抗病毒治療,寶寶出生後也要服用某種抗病毒藥物,以阻止母親把病毒傳給嬰兒。但由於這名女童的母親直到臨產檢測時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沒來得及採取防範措施,於是醫生們便在女童出生30個小時後使用3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組合碰運氣。另一名醫生、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德博拉·佩爾紹德曾說:“這名孩子病情緩解並非偶然,而有可能是積極、早期治療的結果,該療法或許成功阻止了艾滋病病毒在孩子的免疫細胞中占領一席之地。”
  3. 18個月大時停止治療
  女童停止治療完全屬於意外。剛開始,母親和孩子定期就診。女童18個月大時,與醫院失去聯繫,治療被迫完全停止。蓋伊曾說:“我們有約5個月的時間完全沒有見到這個孩子。當孩子過了一段時間再回來就診時,我以為這個孩子體內的病毒水平會很高。讓我非常驚訝的是,所有測試結果都呈陰性。”此後,這名女童再未用藥,但仍每一到兩個月接受一次檢測,並於本月初查出病情複發。
  專家解讀
  及早治療可限制病毒但無法根治
  雖然抗逆轉錄病毒的藥物能夠抑制HIV病毒在血液中的活動,這些病毒依然能夠在人體的內臟和腦部找到“藏身之處”。因此,醫生希望能夠在病兒出生幾個小時之內就開始對其進行藥物治療,以期阻止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安家落戶。
  現在看來,這一治療艾滋病的手段並非是一勞永逸的。此外,這一方法也不適用於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成年人。因為這些成年人往往是在感染病毒的幾個月或幾年後才開始接受治療。也就是說,“密西西比寶寶”的病例告訴我們,人類在抗擊艾滋病的徵程上仍然任重而道遠。
  不過專家們依然肯定艾滋病女童短暫“治愈”的積極意義。通常情況下,艾滋病患者一旦停止治療,病情會在數周內反彈,而這名女童病情“完全緩解”時間長達27個月。佩爾紹德說:“這一病例依然很重要,儘管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可能沒有阻止病毒藏身地的形成,但它確實顯著減緩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治療的病毒藏身地,讓患者可以數年避免用藥。”稿件綜合新華社  (原標題:艾滋病女童“治愈”兩年後複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gojjt 的頭像
    igojjt

    廣管局

    igojj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